11月14日下午,浙江大学未来哲学研究院院长孙周兴教授应邀做客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第四百六十七讲,作题为“人文科学的处境、姿态与方法”的专题讲座,哲学学院师生50余人参加了讲座。讲座由西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学广教授主持,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刘宇教授进行与谈。

孙周兴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随着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类正全面进入“数字存在”状态,“数据主义”日益成为一种技术信仰与社会组织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人文科学与艺术人文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他围绕“数字文明论”“姿态与立场”“方法与策略”三个层面,系统阐释了数字时代人文学的挑战与可能出路。

一、数字文明论:从自然人类到技术人类的转型
孙周兴教授提出,我们正经历从“自然人类文明”向“技术人类文明”的深刻转型。这一转型体现在时间观、思维模式、数制、逻辑与媒介等多个方面:时间从线性转向圆性,思维从超越性转向关联性,数制从十进制转向二进制,逻辑从形式逻辑转向数理逻辑,媒介从原子转向比特。他指出,数字文明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文明形态的根本转变。
在此背景下,孙周兴对“数据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数据主义是科学乐观主义的极端表现,其核心假设是“一切皆数据”,试图以数据流解释世界。然而,这种将生命简化为算法的做法忽视了生命的复杂性与不可还原性。他引用“哥德尔信息”概念,强调存在无法被数据化的“模拟信息”,这为人文学的价值提供了有力辩护。
二、姿态与立场:从记忆式文明到预感式文明
孙周兴教授进一步分析了文明的精神调性之变。他将自然人类文明称为“记忆式文明”,其精神基调是“惊讶”与“怀疑”,强调回忆与传统;而技术工业所塑造的则是“预感式文明”,其基调转向“低沉”与“压抑”,更关注未来与末世预感。他指出,“人类世”正是这两种文明交织的时代。
面对这一转变,孙周兴强调“面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原则,即“作为一切原则的原则”或可按中文世界所讲的“实事求是”。他同时也从阐释学的角度指出,所有理解与表达都受制于历史语境,不存在无前提的认知。因此,人文科学应重视“处境性”与“多元性”,在具体语境中把握意义的发生与流动。
三、方法与策略:现象学、阐释学与观念艺术
在方法论层面,孙周兴教授提出三项核心策略:直观性现象学、二重性阐释学与观念性艺术论。
“直观性现象学”强调对观念与本质的直接把握,无需理论中介,这与当代艺术的“观念艺术”精神相通。“二重性阐释学”则反对传统二元对立思维,主张在差异与张力中理解事物,并进一步提出向“三元-关联”思维过渡的可能。最后,“观念性艺术论”指出,当代艺术与哲学正走向交融,观念具有物质性与行动意义,哲学也在走向艺术化。
孙周兴教授总结指出,在技术统治日益强化的今天,人文科学必须保持其独立性与批判性,通过直观、差异与艺术的路径,重建其在当代文明中的话语权与生命力。
在提问环节中,孙周兴教授回应了刘宇教授关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的提问。他认为,数字艺术对传统手工艺术的冲击,促使人们需要对AI艺术产品与艺术定义的重新思考;但同时也要看到人工智能的创造性,即AI拥有直觉和创意想象能力,挑战传统对艺术的理解。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一无是处,而是可以利用我们想象力与判断力去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行为,即艺术。
最后,张学广院长在总结中表示,孙周兴教授的演讲不仅为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也为如何在数字时代中守护人文精神指明了方向。

撰稿:谢旗峰
审核:刘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