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东北大学陈凡教授做客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10-15] 阅读次数:[]

10月12日下午,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凡教授应邀做客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第四百五十二讲,作题为“中国‘技术哲学&STS’的文化遗产与守正创新——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与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的专题讲座,哲学学院师生50余人参加了讲座。讲座由西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学广教授主持。

陈凡教授回顾了中国技术哲学学科40年(1985—2025年)的发展历程,强调学科奠基人陈昌曙教授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他指出,中国技术哲学立足于本土实践,同时与国际学界保持对话,形成了“立足本土化、面向国际化、促进中国化”的独特路径。他提到,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长期以欧美为中心,而中国学者通过持续努力,于2015年首次将该会议引入亚洲(由东北大学举办),推动了中国技术哲学的国际影响力。

陈凡教授介绍,陈昌曙教授早在1957年便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发表了《要注意技术中的方法论问题》,开创了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先河。作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重要成员,陈昌曙教授将工程学与哲学结合,其代表作《技术哲学引论》为中国首部技术哲学专著,后被译为英文推向国际。陈凡强教授强调,陈昌曙教授提出的“没有特色(学科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基础(技术研究)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现实价值)就没有前途”指明了21世纪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战略性走向。在此基础上,陈凡教授补充“没有开放就没有发展”,以此形成技术哲学研究四条基本原则。

陈凡教授还分享了上世纪80年代与日本技术论学者星野芳郎的合作历程,通过中日企业技术创新比较研究,阐述了日本“现场优先主义”创新模式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技术变革,他提出中国特色技术哲学学派需要坚持的四项研究纲领:坚持了解“新兴技术发展”与深化“传统技术认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通晓“国外技术哲学”与直面“当下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经验转向”与“理论升华”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专一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他特别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认为技术哲学应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理论支撑。

在提问环节中,陈凡教授回应了陈明宽老师关于技术哲学定位的提问。他认为,技术哲学既是理论哲学,也是实践哲学和应用哲学,需兼顾“攀高峰”与“接地气”——既要深化形而上的追问,也要走进企业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他呼吁青年学者在P—STS(哲学视角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视域下看“王树国之问”等现实议题,推动技术哲学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陈凡,东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STS)、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十余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等项目几十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第七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联系电话:029-88308897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1号

Email:zxxy@nwu.edu.cn

哲学学院地图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