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客座教授肖红老师应邀开展作题为“长寿时代与社会重构”的专题讲座,哲学学院师生60余人参加了讲座,讲座由西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学广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肖红教授便开宗明义,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理论框架,重点引入了生命历程理论、社会角色理论、第三年龄概念和社会网络理论。

基于此框架,肖红教授以“长寿时代”为切入点,指出传统线性生命观将老年阶段视为“价值递减期”,导致制度设计和社会认知对老年群体的结构性边缘化。她引入生命历程理论,强调老年阶段并非被动退出社会,而是意义重构与价值再生的关键时期。通过举例日本“银发人才再发展计划”,她主张社会应为老年人提供持续参与的平台,将经验传承、社区治理等纳入社会价值体系。
之后肖红教授以社会角色理论为框架,批判传统老龄化叙事中“退休即退出”的刻板定位。她提出通过角色重塑和角色创新,构建多元化的老年角色。她呼吁在基础教育中融入“全龄社会”理念,让年轻一代从小树立对生命全程的平等认知;在大众媒体中积极呈现银发创造力的典型案例,塑造新一代老年形象;在政策文件与社会宣传中,摒弃老年化系等于负担化的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形象。
聚焦制度创新,肖红教授提出“第三年龄”理论,主张将退休后阶段定义为自我实现与社会参与的重要时期。她建议有四,一是灵活退休制度,打破“一刀切”模式,允许低龄老人按需参与社会劳动;二是终身学习体系,将教育从“阶段性投入”转向“全生命周期支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知识更新路径;三是银发经济赋能:将老年群体定位为“发展主体”,通过志愿服务积分、非正式教育等机制释放其经济与社会价值;四是社会保障转型:从“消极照护”转向“积极赋权”,推动政策向低龄老人倾斜。
针对由于家庭结构小型化、代际分离常态化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独居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知识真空的挑战,肖红教授以新加坡的代际融合社区、上海的“四堂间”等为例,说明了建立跨代际、邻里互助的新型社会团结模式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讲座尾声,肖红教授总结到“长寿不仅是人口结构的改变,更是文明形态的重构机遇。我们需要从应对老龄化的防御姿态,转向建设长寿社会的前瞻性变革,在伦理、文化、制度、社会四维联动中,实现从“老年负担”到“长寿红利”的跨越。

在提问环节中,肖红教授与在场师生就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养老公平、角色创新与代际就业关系等前沿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她鼓励在座的社会工作专业学子要通过学习和观察,推动政策性的改革,去做很多有实际意义的事,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
最后张学广院长总结指出,应摒弃对长寿时代的消极认知,通过积极的文化与制度转型以推动社会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