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南京大学孟振华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讲坛”
发布时间:[2024-10-28] 阅读次数:[]

10月25日下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孟振华老师在长安校区西学楼哲学学院会议室作了题为“文本、历史与读者——希伯来经典研究的不同维度”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王雪梅教授主持,哲学学院师生40余人参加。

微信图片_20241026110147

孟振华教授将《希伯来圣经》在其诞生后的两千多年历史中的多种诠释与理解角度,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侧重义理、侧重文本、侧重历史以及侧重读者。随后,他分别介绍了前现代、现代及后现代的诠释实例。

在《圣经》诞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对它的解读主要在犹太教与基督宗教的信仰团体中进行。他们认为《圣经》为绝对真理,坚信其中的每一字句都蕴含意义与目的,将文字中的矛盾看作表象,相信《圣经》是对读者的教导。孟振华教授以《创世记》第19章为例,首先介绍了传统的解读方式,并指出了传统的解读未曾提出或并未回答的问题。

启蒙运动之后,学术界逐渐以理性的态度审视古代的文本资料。现代圣经学术研究的主要预设与特征包括:认为《圣经》与人类其他古代文献在本质上并无二致,致力于复原经文的原本形态、成书历程、原始意义及历史“事实”,不关注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也不寻求通过阅读《圣经》来接近上帝。

现代圣经学术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和思考,结合经外的证据和资料,试图重构文本的作者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探索文本最初且最本质的意义。同样以《创世记》第19章为例,现代学者一方面考证文字记载的历史真实性;另一方面讨论相关经文的成书背景和作者意图。尽管受到了一些挑战和质疑,但侧重历史的解读在学术界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文学角度对于《圣经》的释读由来已久,20世纪后期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孟教授向听众介绍了《创世记》第19章的文学结构和叙事技巧,展现了《圣经》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经典所具有的超凡魅力。同时,也介绍了历史批判和文学批判之间的区别和论争。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对于《圣经》的解读方式也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特点,并特别注重读者在意义创造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结合《创世记》第19章的两个故事,孟教授介绍了女性主义方法所做的解读,为我们阅读经典打开了更广阔的思路。

在讲座的最后阶段,孟振华教授与主持人王雪梅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就经典研究的方法论和同学的学习、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哲学学院的师生也与孟振华教授进行了互动,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踊跃提问,孟振华教授回答了《圣经》中父权制的体现和影响、古代以色列人的对外关系与观念等问题。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论证严谨,为哲学学院师生带来了思维的拓展和心灵的启迪。最后哲学学院师生向孟振华教授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在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孟振华,1981年出生,北京大学文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硕博连读)。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犹太和以色列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犹太文化研究联盟副秘书长、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圣经文学研究》编委、《宗教与历史》编委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希伯来圣经、犹太历史文化、跨文本诠释等。著作包括《波斯时期的犹大社会与圣经编纂》(专著)、《犹太教基本概念》(合编)、Understanding God in the 21st Century(主编)等,译著《地窖里的耳环》和《狮子蜜》分别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主编丛书《缤纷以色列》。在中外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十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和一般科研项目。

撰稿:韩佳宁

摄影:韩佳宁

审核:王雪梅

责编:张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联系电话:029-88308897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1号

Email:zxxy@nwu.edu.cn

哲学学院地图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