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在哲学学院成立六周年纪念日之际,第三届哲学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于长安校区5409教室隆重举行。本次比赛旨在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锤炼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选拔优秀教师参加校级及省级教学竞赛。本次比赛由王雪梅教授主持,张学广、白立超、贾来生、刘莹、冯溪五位专家担任评委,共有九位青年教师参赛,涵盖社会学及社会工作、马克主义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科技哲学及宗教学等多元学科领域,充分展现了哲学学院的各学科教学特色。

王雪梅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强调,本届比赛恰逢哲学学院成立六周年,既是献礼院庆的学术活动,更是“专家指导、互相共学”的平台,彰显学院对青年教师成长的持续关怀。张学广院长指出:“文科教师需以演讲与口才为安身立命之本,教学是终身修习的技能。青年教师应教学科研并重,从课堂实践中夯实功底。”比赛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聚焦教学基本功与实际应用能力,优胜者将推荐至校赛及陕西省高校青教赛。
本届比赛围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锤炼教学基本功”的目标,九位青年教师分别从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学识、熟练的教学功底与创新的教学设计。

耿艳玲以《社会心理学导论》为题,从学科定义、研究范畴切入,系统梳理了社会认知、群体行为等核心内容。她语言清晰、逻辑严谨,评委老师们指出还需增加图表等多媒体工具以增强抽象概念的可视化,同时提出了聚焦单一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的建议。

孙赫围绕《基督教史》展开,对基督教的发展、分裂历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脉络进行了梳理,内容丰富。评委老师们认为其选题范围较大,建议缩小主题并加强与听众的互动,同时优化课件的图文配合度,可以适当使用动态的演示聚焦听众的注意力。

王嘉渊在《城市社会学》中介绍了芝加哥学派的发展脉络和起源,解析了城市研究的三个层面,将城市结构与社会变迁共同讨论,教学设计成熟。评委老师们认为还需进一步精炼时间把控并优化课件重点标注,使用划线等方式突出课件中的重点。

芦强以《概率学》为基础,对概率学的基本定义与基础知识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使用了板书辅助讲解。评委建议在课件中增加图片以化解内容的抽象性,并控制内容密度以提升学生理解力。

马芳芳在《知识论》中聚焦盖蒂尔问题与知识标准相关的讨论,以知识论的基础知识为主要授课内容。评委老师们肯定其课程的逻辑性,但建议在介绍盖蒂尔问题时可以补充一下其背景和影响相关的内容,在涉及外国人名时可以化约为符合中国思维习惯的名字以便于听众理解。

王日鹏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部分展开,聚焦于马克思如何以历史辩证法解答“历史之谜”的问题,语言富有感染力。评委老师们建议压缩课程的导入环节,在强化文献深度与主线逻辑的同时突出哲学的专业性。

马醒初在《科学技术哲学》中探讨科学划界问题,对科学哲学的基础进行了简要的普及。评委老师们指出可以更加聚焦于科学划界这一主题,权衡个别和整体的关系,使用的课件可以优化衔接过渡的部分并补充使用英文材料的翻译。

邵世恒以《逻辑学导论》为题,主要授课内容是对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讲解。评委老师们认为可以补充一些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相关的学术背景,优化课件以突出其中的重点,加强与听众的眼神交流。

李艳在《基督教哲学导论》中分析教父哲学的信仰与理性倾向。评委老师们建议可以适当回顾教父哲学之前的基督教思想内容,某些材料的翻译使用本土化的形式,提升与听众的互动频率。
讲课结束后,评委老师们围绕“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展开综合评议,最终经过激烈角逐,本届比赛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青年教师们在评议环节后,围绕本次比赛的经验教训与个人感想展开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青年教师们纷纷表示将借鉴评委建议,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实效。
本次获奖名单为:

一等奖:马醒初、耿艳玲

二等奖:王日鹏、王嘉渊、邵世恒

三等奖:李艳、孙赫、马芳芳、卢强

本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不仅检验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更通过以赛促教推动了教学理念与授课方式的更新。评委老师们普遍认为,青年教师需在教学中不断打磨语言表达、课堂掌控、学术深度等教学的核心能力,同时注重教学反思与实践创新。未来,哲学学院将继续以教学竞赛为抓手,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为兼具学术素养与育人情怀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