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艺之思”是行知学堂中的系列交流活动之一,由行知社组织,同学们自主参与,计划频率为每月1次,每次3至5组报告。现面向全体同学征稿,期待同学们的参与。
“采艺”对应着“采风”。采风,是艺术家、诗人为创作而深入社会收集素材的活动;“风”,风俗,人们沉浸于其中且不断传播的生活方式。对应着采风,采艺中的“艺”并非指某种艺术形式、样式,而是与艺术有关的、人们正沉浸于其中的生活方式。换言之,我们不关心某幅绘画作品是否符合艺术发展的趋向,我们关心的是人们为何画画、画画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例如,我们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书院门那里的“生态”环境的了解和再现。
尤其在民间艺术这个领域,我们关心人们如何通过剪纸、草编、面塑、地方戏等活动联系在一起,艺术活动如何作为社区的联系纽带之一发挥作用。我们关心被称为非遗传人的人们如何努力地生活着,以及在文化产业的作用下民间艺术的走样。我们也关心一系列新兴的“民间”艺术活动,例如动漫手办、涂鸦、纹身等,沉浸于这类活动的人们往往对应着某种类型的亚文化,我们关注这类人的生活世界。
“采”和“思”分别对应着“行”和“知”,象征着我们不仅要“采”,而且采后要“思”,去思考这些人何以如此生活,进而增加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即具有明显的趋同性,又展现出强烈的趋异性,我们需要看到我们周围的这些熟悉的陌生人所沉浸的一个个“圈子”,一个个独特的文化团体。以一种广义的艺术活动为切入点去思考,希望可以给严肃的学术活动增添一抹趣味性。
2021年3月20日晚上7点,“采艺之思”第1次交流会在哲学学院413教室举办。交流活动正式开始前,孙明哲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采艺之思”的内涵,着重强调我们应在欣赏民间艺术的同时,关注其背后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基于实地调研,通过艺术活动去了解和认识社会。
此次交流活动由五组汇报所构成:
第一组:“基于问卷调查的民间手工艺传承研究”,汇报人:2019级社会学研究生安迪。安迪同学围绕着问卷调查的研究过程,向听众展示了她在问卷的设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调研报告中的心得体会,展现了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接触和了解手工艺人的途径,并对现阶段民间传统手工艺发展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第二组:“陕西皮影—灯下敷陈千古事,影中博舞鼓乐声”,汇报人:2020级社会工作研究生王亦凡。报告分为陕西皮影简介、调研对象、以及总结反思三部分。调研组基于对陕西皮影传承人的访谈,向听众们呈现了皮影的起源与制作方式,展现了工艺师精湛技艺和专注的工作精神,并对当代社会中皮影所面对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追问。
第三组:“泥塑—长安泥塑调研报告”,汇报人:2020级社会工作研究生杨淑菲、连芳。报告分为泥塑简介、泥塑艺人苗春生、泥塑艺人胡振波、总结反思四部分。汇报人通过图片的形式将中国各地传统的泥塑呈现出来,增强了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基于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材料,展现出了关中泥塑的独特风情——“巧手雕刻关中风情、泥塑捏出乡土气息”。
第四组:“草编合作社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分享”,汇报人:2018级社会工作硕士杨钰婷。报告分为草编技艺介绍、巧娘草编合作社基本情况、草编合作社参与乡村振兴三部分。草编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分布于全国各地,不仅是一种人们的谋生手段,还是乡土社会的一种人际交流媒介。报告人向听众们展现了草编作为一种团结和激活农村劳 动力的方式,对乡村振兴事业产生积极作用的可能性。
第五组:“《高甲戏与近世闽台社会》—读书分享”,汇报人:2020级社会工作硕士杨文菁、袁小会。报告对《高甲戏与近世闽台社会》进行了基本介绍。根据书籍的内容,报告人向听众展现了高甲戏的前世今生以及在福建与台湾之间迥异的发展路线。在报告的最后,汇报人呼吁对每一项文化遗产的保护都需要我们每一个普通民众的支持与重视,以免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湮没在如今这样的浩瀚、奔涌的大众文化潮流之中。
历经两个小时生动活泼的“采艺之思”活动,不仅增强了同学们对民俗艺术形式的了解,提升了同学们的艺术鉴赏水平,促进了社会学调研方法知识的传播,更是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了解民俗文化的窗口,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撰稿人:孙明哲 赵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