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职工之家
职工之家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职工之家 > 正文   
阿吽之道,素履而往——对话李云老师
发布时间:[2020-01-13] 阅读次数:[]

认识自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李云老师在冥思中追寻着自我的归属

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安静内秀的人,心境也大都如是

喜静的人,避开世俗的嘈杂

去喜欢追问自己

你究竟喜欢些什么

李云老师沉浸在自我的思绪中

步步走向哲学

走入了佛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让我们透过以空为核心的佛学

遇见本期主人公——李云


人物简介

李云,汉族,1981年生,陕西子洲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佛学,儒家哲学,近现代三教关系、国外马克思主义。2017年6月,获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实论》校注(17XZJ014)。

壹○ 旅迹

问1 对于您而言,在过去的求学时代中,是否有哪位老师深刻地影响了您的学术道路?

回顾我的学习经历,影响我学术成长的老师有很多,很难说哪位老师对我的印象最深、影响最大。但幸运的是,不同阶段的我总会遇见不同风格的老师,并得到诸多有益的指导。有的老师学术态度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有的老师学术性格深居简出、注重独立思考;有的老师高屋建瓴,四两拨千斤式的点拨,总会在关键处发挥作用。多年以来,我的学习习惯、专业基础是在老师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这些老师都对我影响很大,这些学术经验亦使我终生受益。

问2 您自学生时代走向三尺讲台,有什么一直延续的兴趣与爱好吗?

一直以来,我是一个性格偏静的人,兴趣爱好也不多,主要还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集邮、书籍收藏是我的一些基本兴趣。可能由于长期养成的读书习惯,我尤其对书籍的收藏情有独钟,这也算是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了吧。此外,后来我选择了从教,也与我的个人兴趣脱不开关系。

问3 对于佛学,您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呢?在您的求学过程中,您是否曾对自己的专业或发展方向产生过质疑?如果有过,您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对我来说,学习哲学,乃至到现在为止走上佛学的研究之路,都并非我的一时之兴。走上这条研究道路,我的性格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一个性格偏静的人来说,大抵总会陷入自我的思绪之中,这样的性格自然而然地引导着我慢慢向哲学靠近。加之,本科期间所学课程大多属于哲学基础课程,这些课程貌似没有很特别的作用,但事实上却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与开拓性,它们都为我日后选择哲学、从事研究提供了诸多原理上与方法上的储备。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自己的一些读书探索。当发现自己的兴趣可能性的时候,我大胆选择了一些相应的书籍来读,并依此来检验或者印证自己的某些想法。当然,这一探索过程,一直从我的本科持续到了博士阶段。这样一直下来,我逐渐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和研究方向。可能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面对专业方向的质疑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着的。但其实,我们质疑的可能并不是与我们时刻产生联系的专业,而是我们自己——认识自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贰○ 学路

问4 在佛学研究的未来发展中,将学术的钻研精进与佛学“实用化”(借此解决现代人的心理问题)相结合,您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家,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其核心都是心性之学,对个体的自我修养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个人认为,佛学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很多佛学理念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存在积极的价值引导。

任何学问,脱离开人都没有意义。不管是谁,人们都会因生物性而存在某种缺陷。这种缺陷,大多数人都无法完全克服或回避。也正是由于这些缺陷,人们在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常常陷入迷茫甚至莫名的痛苦之中。这些问题往往致使我们迷失方向,无所适从;更有甚者,可能走入邪恶,不能自拔。对此,佛学中的一些价值理念,恰恰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空”是佛学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我个人认为,“空”就体而言,具有本体的意义,即表现为平等。“平等”实际上是佛教思想中的价值理念——世间万物,山川草木、鸟兽鱼虫,男女老少、功名利禄,如果这些能在一个人的心中平等如是,一样看待,没有价值上的差别或是区分,那么这个人的心便是“空”的。佛教并不否定世界的存在,相反它引导着我们认识这个存在着的世界。“空”就是佛教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得出的一个根本性结论。“空”是“有”和“无”的统一,不否定有,却又要看到无,这就是我对“空”的根本理解。对于一个人来说,价值判断上无所倚重,消解掉差别,价值选择时自然能够做到平等如如,空无一切。换句话说,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们所说的“平常心”

问5 对于学术研究,有人认为我们应当“通百家之言”,也人认为“精一技之长”更为重要。对此您有怎样的看法呢?

其实,这是一个“博”与“专”的问题。对于学术研究而言,能做到既“博”又“专”,当然是最好的。但事实上,这种高度是很难达成的。即便是王国维、陈寅恪这样的大师,也很难说他们博通百家,又精于一技。就我个人的求学经历而言,我认为先“专”后“通”,可能是一条更好的路径。我觉得,学术研究总是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研究道路,但不论如何选择,其实都是从点点滴滴的“专”开始的。在完成了“点”的钻研后,才能逐渐扩展到多个领域的“面”上,研究的“ 面”多了,自然也就“通”了。不过,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过程,需要我们很长时间的学术积淀。我现在可以说连“专”也算不上,尚处在自我的学术探索之中。当然对于学术研究,博而不精、杂而不纯的现象存在,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缺乏创造性是当前学术研究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叁○ 倾心

问6 针对当下许多同学不喜读书或难以静心读书的现状,您有怎样的建议?是否有哪些书目使您印象深刻?可以为同学们推荐一下吗?

现在很多同学不读书或者不能静下心来读书,是当今网络发达造成人的异化的重要体现。科技的进步,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无疑会加速人的异化,不过我们仍需要看到人自身永恒不变的价值诉求。其实,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修养方式,一种娱乐方式。不堪其忧,不改其乐,静心而尽心读书,亦可乐在其中。

我本身是学中国哲学的。这种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艰难探索自己的过程。中国古典哲学典籍浩如烟海,如何选择自己的研读路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哲学的研究,对文学、史学的功底要求较高。就我个人经验来说,首先应该读一些夯实学术基础的书籍。例如,语言方面古汉语功底的培养,甚至包括音韵、反切等非常专业的书籍,史学中的史料学、校勘学、目录学等基本书籍,这些都应该我们首先熟读或者掌握的基础性门径。其次,要阅读对相关领域的通论性书籍,以助于我们了解所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和学术发展史。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环节,以后的学术研究之路会比较艰辛,甚至要倒回来补课。

问7 您有哪些希望对哲学专业的同学们说的话?

哲学原本是贵族的,需要静下心沉淀在时间中去学习和研究,这是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传统。我认为,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一种很有效的催化剂,能使我们沉下心来学习哲学。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我们的能力有时很难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会因兴趣而发挥多少。

据我了解,现在很多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选择并非出于自我的主观意愿,这对哲学的研习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困难。当然,也有学生通过转专业,寻找前景更好的专业,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很好的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学会正确地审视自己,尝试着看看,自己是否适合学习哲学。被动的选择未必不能发现自己,因为有时我们根本不了解真正的自我,因而我们不能忽略任何的机会。这些机会在现在看起来也许无足轻重,但未来我们也可能因其而实现自我。

END完

采访丨李昊王懿

排版丨董继泽

问题设计丨李昊王懿

文章图片由李云老师提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联系电话:029-88308897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1号

Email:zxxy@nwu.edu.cn

哲学学院地图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