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职工之家
职工之家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职工之家 > 正文   
立言经世,寰宇澄清——对话刘宇教授
发布时间:[2019-07-15] 阅读次数:[]

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讲成一个漫长的故事,其中必定包含着对各种事物的诸多感受和洞察。尤其是生活中那些不期而至的变故,促使人必须以理性的方式认真对待生活。哲学思考,不过是让这些洞察以概念和逻辑的方式予以成型。#简介#

本期人物:刘宇

入职专业:哲学

#教学背景# 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2010年),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后(2013年)。曾任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曾赴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研习新士林哲学,后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维真学院研习宗教哲学。#研究方向# 研究领域为西方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兴趣为实践智慧的内在逻辑,以及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区隔与汇通。#学术成就#发表论文《实践智慧在二十一世纪(上下)》(译文)、《亚里士多德论快乐与政治哲学》(译文)、《当代西方实践智慧研究的四种进路》等。发表专著《实践智慧的概念史研究》、译著《分析的和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柏拉图的次好政制》等。曾主持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当代西方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为实践方法论的实践智慧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采访#

身世

问题录01

我们了解到,您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您是如何走入目前的研究道路的?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我最早关注的是政治哲学。受做公务员的父亲影响,我从小喜欢读报纸,各种党报。那时没有网络,报纸是唯一深度了解时政的途径。我对各种政治活动、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的话题很感兴趣。我的兴趣点带来两个问题,一方面是理论的,一方面是实践的:政治究竟是什么?以及,好的人生需要什么样的政治?上大学时,我广泛阅读各种有关人生和政治的书籍,强烈关注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问题,朦胧地形成了倾向于自由主义的政治观念。后来考研本来想考政治哲学专业,但阴差阳错选择了实践哲学,但那时并不知道实践哲学是什么。

我走上实践哲学研究的道路,完全是受我的恩师中山大学哲学系徐长福教授的影响。徐师的实践哲学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很有影响。实践,通俗来讲,就是人的行动,实践哲学就研究人的行动的基本原理。徐师的研究发端于反思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历史实践,尤其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实践。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具体历史实践的对比,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完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完美,甚至不成功的实践?理论和实践的反差,其背后的原因和原理是什么?他的基本结论是,完美的理论是由单一而恒定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推导关系所构造的,而实践则针对的是多样而变动的具体事物。前者不能直接运用于后者,尤其是在变动性和多样性最显著的政治实践中。这就是理论的同质性和实践的异质性的根本反差。要在实践中解决这个反差,就不能单纯使用理论思维的智慧,而要运用能够应对具体实践事务的实践智慧。因此,徐师对实践智慧的缘起和理论做了深入研究。他的运思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产生了共鸣,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倡导的实践智慧概念,就是用来批判柏拉图主义以普遍性的理论智慧构造具体性实践的做法。我沿着老师的路径,梳理了实践智慧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历程,尤其是细致地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思想。这就是我的博士论文——《实践智慧的概念史研究》。写完博士论文之时,我大致明白了实践和政治问题的关系:政治作为最典型的人类实践,其问题和原理不在于政治领域本身,而在于人类实践的特殊结构。实践是政治的深层基础。政治的自由不是一种应然的道德要求,而是人类实践客观的前提和开展。我早年对政治问题的关注,如今算是有了更深更广的理论基础。

博士毕业后我去南开大学做博士后,师从王南湜教授,以“当代西方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实践哲学”为题,进一步研究了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现代景象。期间我吸收了王老师所阐发的行动者和旁观者双重视角的辩证关系,对实践智慧的结构问题有了更深认识。具体而言,行动者是在事前和事中向未定的将来展望,对行动者来说,未来的可能性并不遵循唯一的因果链条,因此不可能按照一条恒定的理论逻辑来阐述。相反,旁观者是在事后对已发生的过程的回溯,这个过程中似乎每个环节都是按照必然的因果关系来联系的。通过旁观者视角可以构造理论的逻辑,而只有行动者视角才能了解实践的逻辑。但是,尽管旁观者和行动者的两种视角在逻辑上是分离的,甚至是对立的。但实际上,这两种视角是统一在人类实践中的。只是,旁观者视角并不必然产生按照单一逻辑推导出的因果关联理论,而可能是另一种因果关联方式。

2013年我的博士论文出版,同时我来到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课程。这段时期我重点研读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实践哲学。不同于国内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我主要关注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孜孜以求的革命实践中,那些成功的实践是如何可能的。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中有一条专注于具体性实践方法的理论线索,就是从列宁到毛泽东、从葛兰西到阿尔都塞的交叉关联。尤其是阿尔都塞,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了前三者的实践思维,阐述了一套系统的针对实践之特殊性和具体性的实践方法论。阿尔都塞后期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理论,以及他对马基亚维里的阐释,均深刻地展现了实践的内在结构。而且,通过阿尔都塞阐释的马基亚维里,不但可以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葛兰西相通,而且也接续上了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由此,亚里士多德传统和马基亚维里传统,作为西方实践哲学中关于实践结构问题的两大路径,在我的研究视野中有了明确的定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基亚维里抽取出并深化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体系中实践智慧的部分,使其脱离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伦理体系,并将其打造成政治实践中的战略智慧。这在西方实践哲学历史上具有开创性贡献。或许可以做一个不大恰当的类比,亚里士多德主义和马基亚维里主义这两种实践哲学,有些类似于中国传统的儒家和法家两条政治实践路径。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实践目标的伦理取向上接近于亚里士多德主义,但在政治实践的操作方式上则接近马基亚维里主义。这个判断也符合人们所看到的存在着“两种马克思主义”的现象。2015年,我以《作为实践方法论的实践智慧及其应用前景研究》为题,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想进一步系统地阐述实践智慧的结构,并以政治实践包括革命实践为典型,来验证这个实践思维结构理论作为实践方法论的可行性。这项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中。

在对实践思维结构的探索中,我发现了叙事的作用。叙事是对人类实践的语言表现,也是人类实践的特殊内涵之一。它对认识实践有一个必要的功能:对象性地展现实践中异质事物的综合。这个综合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综合实践中起作用的各种异质性要素;二是综合行动者和旁观者两种视角。叙事是对行动的模仿。人在行动的过程之中,同时也通过叙事虚拟地理解行动的整体。因此,当下的行动和整体的回溯,在叙事的思维之中结合了起来。这个研究的最新成果是我2018年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域下的实践具体化和实践叙事问题》。为了进行这个研究,我研读了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开端的西方叙事传统理论,尤其是保罗.利科的叙事理论。随着对叙事理论的深入了解,我也尝试着运用阐明实践叙事结构的方式,来解读马基亚维里的政治思想文本。这项解读也是用叙事理论对阿尔都塞的实践方法论的一个推进和完善。目前我正紧张地写作社科基金的课题结项报告,并打算明年作为专著出版。它将是我的第二部学术专著,也是我对实践哲学的研究从历史梳理到理论建构的发展。这就是我截止目前大致的研究经历。

触动

问题录02

从一名学生变为一位学者,必定是一段漫长的经历。在您过去的研究与教学历程里,是否有哪些事对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实,从学生变成学者,只是一个表象。爱智慧者永远是学生。因为,面对无限的智慧总体,我们总是无知的。当然,这其中还是有一些变化的。最大的变化是,所谓的学者,能够系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学生,大多只是吸收别人的思想。这个过程的主要变化是思考能力的提高。

我是极其喜欢思考的,尤其是喜欢对平常的事物发出疑问,然后自己去尽力解答。思考主要是针对生活经验中的事物,所以,对思考影响最大的就是生活经历。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讲成一个漫长的故事,其中必定包含着对各种事物的诸多感受和洞察。尤其是生活中那些不期而至的变故,促使人必须以理性的方式认真对待生活。哲学思考,不过是让这些洞察以概念和逻辑的方式予以成型。当然,每个人都有经历,但并不是人人都有洞察。这需要关切的动力和反思的敏感性。在这方面,我的恩师徐长福教授是我效仿的楷模。他对现实的深度关切,以及用理论解释现实的热忱,深深地影响了我。

关切现实是一种生命态度,而追求对现实的严格解释,是一种理论态度。所有哲学家都同时具备这两者。学者,只是一个外在的标签,并不是内在的目标。我学哲学的初心也不是为了做学者,而只是为了理解生活的道理,让自己活得更明白。

抉择

问题录03

我们了解到,在过去多年中,您曾在西南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经过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后,您为何选择西北大学并来到西北大学任教呢?

为何选择西北大学哲学学院来任教,这其中的因果链条也可以讲一个故事。从事前的前瞻来看,这个选择似乎是偶然的;但从事后的回溯来看,其中又有必然性。为了简明扼要,就从回溯的视角讲讲其中的必然性。

我的生命历程决定了我每一步人生选择的目标:做人、做事、做学问。选择一个适合这三种活动的环境,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必要一环。我本科就读于长安大学经管学院,那是一个工科学校里的技术性专业,欠缺人文环境。我那时喜爱哲学,就打算转学或重考去一个文科好的综合大学就读,后来考研也有此意。西北大学在我心目中是西安文科学子的理想之地,那时就很是向往。后来虽然走过了很多综合大学,但对西北大学依然情有独钟。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西北大学要重建哲学学院。这对我触动很大。要知道,现在国内的大环境是强马院弱哲院的趋势,西北大学此举一定是出于对哲学学科及其在综合大学中之地位的深刻认识。这也符合我一贯的印象:西北大学是一个适合做学问的地方。那么,西大哲学学院也会是一个适合做哲学研究的地方。

后来开始接触学院的领导、工作人员和老师,更加强了我的意识。大家一心为事业、努力搞学科,认真做学问,热情建团队的精神氛围,强烈地感染了我。我相信,这是一个甚为理想的学术和事业共同体。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来呢?

我已人到中年,经历过一些波折,不想再蹉跎岁月,希望能趁现在还算年富力强的时候,把自己心仪的思想和学问做出来,也就不枉此生了。这对于我来说,算是事业的第二次启航,正碰上西大哲院的第二次启航。套用一句流行语: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规划

问题录04

您在未来的研究与教学方向在哪?除去您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您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领域吗?

我未来的研究和教学依然继续在实践哲学的园地里耕耘。从研究设想而言,从目前到可期的未来将要进行三个步骤的工作:

第一,继续完成对实践智慧之内在结构的理论阐述。尤其是通过实践智慧思想与叙事理论的结合,把握实践思维的基本原理。并且,据此原理来诠释一些重要的实践哲学文本,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阿尔都塞的《相遇的唯物主义》等。

第二,继续深入研读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中的关键性文本,并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置于其中,撰写类似于《西方实践哲学史》的著作。这个工作分为翻译和著述两方面。目前我正在策划一个实践哲学研究译丛,主要是翻译一些西方实践哲学专题史性质的著作,包括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历史、实践智慧的历史、异质性实践思维的历史等等。另外,我正在联合更多的实践哲学研究者,继续挖掘和阐释一些不大出现在哲学史中,但对实践问题颇有洞见的思想家,比如西塞罗、维柯、埃德蒙·柏克、J. H. 纽曼、托克维尔、欧克肖特、以赛亚·伯林、雷蒙·阿隆、利奥塔等等,共同呈现一个比较完备且更为深入的西方实践哲学史。

第三,进一步将实践哲学的研究推向对具体实践领域的理解,包括政治和历史领域。实践终究是人的行为,实践哲学所阐发的原理最终也是为了理解人的复杂社会行为。政治行为及其历史是最为典型的复杂性社会实践。通过历史叙事理论的中介,我已经探知到历史理论中以实践为主题的一些思想,它们有助于从实践哲学的视域来理解政治和历史,通过理解和解释复杂的人类行为来丰富实践哲学的内容。这方面的文献浩如烟海,且跨越多个学科,把握其中的脉络殊为不易,需要漫长的研究过程。目前计划中的研读对象是马基亚维里的政治和历史著作,后面将结合《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来研读王船山的历史哲学著作。以后的研究将会延续从实践透视理论这样的方式。这个过程恐怕要持续到我退休的时候了。

上述研究设想基本上遵循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原理到经验、从观念到历史的次序,这也符合实践哲学本身的逻辑。

就教学而言,我希望能开展与上述研究设想相关的课程教学,尽量做到教学相长。我目前研究的实践哲学是整个哲学领域中一个不大受人关注的领域,但它的重要性却是其他领域不可替代的。因此,我希望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面开展相关教学:在本科生中介绍实践哲学的原理和导读相关著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这也有助于学生将来从事具体的实践性工作。在研究生中,引导学生研读实践哲学史中的重要文献,并以相关人物或著作为选题,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这两个教学方向,一方面是促进实践哲学真正地开花结果,让理论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另一方面是培养实践哲学研究的后备力量,让这个哲学领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最后,除了实践哲学,我还有其他比较感兴趣的哲学领域,一方面是与实践哲学直接相关的,如伦理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另一方面是作为人类理性思维之基础的,如形而上学、语言哲学。实际上,如果仅谈阅读的兴趣,我更偏爱中国的传统思想,先秦诸子,宋明理学,历史文集,近代政论等等。中国思想传统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哲学的大传统,其中有着丰厚的实践哲学资源,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文献宝库,更是个人修身养性、安身立命之实践的指引。中国人的实践哲学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的生命实践之中。

在西北大学哲学学院这个学术共同体之中,有很多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古典思想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我相信,大家可以在共同信念的指引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组成一个生命实践的共同体。并把这种学术研究和生命实践的内涵,通过教学工作薪火相传,使我们的西大哲院成为历久弥新的精神乐园。

写作

问题录05

从资料看,您曾在多部期刊中发表多篇论文。在尚未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前,您对本科生论文的撰写有哪些建议?

说到本科论文的问题,我觉得,需要放在哲学研究的基本层次这个整体框架下来看待。哲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著作、历史和理论三个层次。哲学著作是哲学思想的表达,哲学史是哲学思想之间的关联,哲学理论是哲学思想的内容。哲学思想是最终的学习对象。

众所周知,哲学是追求智慧。智慧是关于万事万物之原理的理解,哲学的对象应该是事物本身。哲学就是看明白和讲明白事物内在的道理。但是,我们一般人并不具备直接把握事物原理的能力,需要通过学习这方面的大师们思考的过程,模仿他们的思考。研读哲学著作主要就是理解和模仿哲学思考的方式。这是学习哲学的根基。

因此,我觉得,本科论文应以对原创性哲学著作的复述和解读为主,细致地梳理和解释某一文本的问题意识和论证逻辑。随着阅读的扩展,硕士阶段可以选哲学史类的主题,因为哲学史研究需要针对不同著作、不同思想之间的比较和关联。再随着研究的深入,到博士阶段才可以进入哲学理论的探讨,这需要较深的理论基础,更高的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人生阅历,是最难的。

总之,我建议本科同学,多多通过细读哲学原著来训练哲学思维,培养对事物之原理的洞察力。论文的选题,就从你最熟悉的著作中,找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来写,肯定能写好。

阅读

问题录06

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方向,有哪些值得为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一个分支。它也是一个有源有流的传统,这个传统本身及其发展建立在大量的文献的基础之上。这些文献大致可分为三类。即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源头即创始人的著作;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献;三,对上述两类文献的研究。

下面简单罗列一些这三个方面的主要文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与实践哲学有关

1

#哲学著作#

马克思早期民主主义色彩的一些论战文章,包括《评普鲁士最近的书包检查令》和《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后来向唯物主义转变中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2

#政治经济学著作#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第一卷

3

#历史政治著作#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和《法兰西阶级斗争》以及马克思的一些短篇政论

这三类著作对于实践哲学各有侧重:哲学著作主要阐述实践的本体论基础和伦理取向;政治经济学著作阐述了物质生产领域实践活动的内在结构;历史政治著作表达了政治实践领域的基本原理,包括人的行为动机和社会结构的内在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类著作以叙事的方式展示了政治实践中各种要素的异质综合过程。在我看来,第三类是最有价值的实践哲学研究资料。

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从上述三类中选取一些关键性文本来读,比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献

1

#实践类著作#

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和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指导,主要包括前苏联和中国革命实践中的指导性文献,如《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还包括其他革命运动领袖的论著,比如卢森堡的《卢森堡文选》、葛兰西的《狱中札记》等。这些文献大多是是针对具体实践问题的思考和言论,是实践哲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2

#理论类著作#

是西方和东欧马克思主义对革命实践问题的理论反思和建构,这类文献数量庞大,包括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社会存在本体论》,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和《哲学与政治》,哈贝马斯的《理论与实践》和《交往行动理论》,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也包括后马克思主义激进左翼运动的文献,代表作者包括拉克劳、墨菲、巴迪欧、阿甘本、赫勒等

对学生而言,这类文献数量过于庞大,很难把握,选取一些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来读即可。在正统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中,可重点读列宁的《怎么办?》、《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远方来信》、《国家与革命》等,以及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著作中,可重点阅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葛兰西的《狱中札记》、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的《理论与实践》。

3

对上述两类文献的研究,这部分文献数量更为巨大,此处只罗列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高清海的《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孙伯鍨的《走进马克思》,俞吾金的《实践诠释学》,吴晓明的《思入时代的深处》,王南湜的《追寻哲学的精神》、《辩证法:从理论逻辑到实践智慧》,徐长福的《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走向实践智慧》和《拯救实践》,丁立群的《实践哲学:传统与超越》等。

这些著作中可分两类:阐释性的和原创性的。前者是对经典著作不同角度和方法的解读,其中涉及经典作家关于实践的思想,这类占大多数;后者是在解读基础上独立构建的一套实践哲学体系,其针对的是实践问题本身,主要可读王南湜和徐长福的相关著作。

上述分类和列举肯定不够完备,有挂一漏万之嫌,权且当做初步研习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入门之径。

采访丨董继泽

排版丨董继泽

问题设计丨董继泽

文章图片由刘宇老师提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联系电话:029-88308897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1号

Email:zxxy@nwu.edu.cn

哲学学院地图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