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导师讲坛 | 王雪梅教授:清代僧寺的尘世纠纷
发布时间:[2019-09-26] 阅读次数:[]

2019925日下午1400,由我校研究生院和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哲学学院承办的“导师讲坛”第128讲在哲学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哲学学院王雪梅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清代僧寺的尘世纠纷——以《南部档案》为中心”的学术报告。参加报告会的有哲学院师生以及其他院系相关专业硕博研究生。本次报告会由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军老师主持。

一、研究缘起、资料、方法及其他 

王雪梅教授的学术报告从“材料”“方法”“视野”三个层次对《南部档案》中关于寺僧纠纷的文献史料进行深入剖析。王教授首先讲述了研究《南部档案》的缘起、相关资料与研究方法,然后以《南部档案》为中心,分析了南部县的历史沿革与现实状况。综观“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的整理研究,王教授指出在已有成果的研究中缺乏宗教(史)学以及宗教社会学的视角,缺失对南部档案中宗教文献的整理研究。实际上,南部档案中涉及宗教文献还不少,尤与佛教相关的为多。王教授重点关注文献材料中下层僧众与南部县群众互动中产生的种种纠纷。

undefined

二、《南部档案》寺僧纠纷

王教授通过引用葛兆光、方广錩先生的话特别向大家强调文献是研究的基础以及阅读原始文献的重要性。接着,以图片形式和大家共读了《南部档案》记载的寺僧纠纷,主要有寺僧和俗家的纠纷、寺僧和施主的纠纷、寺僧和儒道阴阳的纠纷、寺僧和寺僧之间的纠纷。纠纷内容主要有土地房屋的借贷、典当、租赁以及寺庵招僧等,基本上都是以民事诉讼为主。对于寺僧纠纷的处理方式,官府多为罚钱、立约、逐僧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档案文献中僧人多自称民僧、小僧人,诉状中“僧”字做缩小右置不占格处理,透露出地方社会下层僧众地位的卑微低下。王教授指出寺僧纠纷现象的出现和一般民事纠纷“户婚田土”类似,归根结底是贫困的经济问题所致,但寺僧群体生存的困窘化,其实更与明清以来佛教的彻底宗法化、寺庙的子孙化密切相关,尽管有个别寺僧试图将子孙从林改为十方丛林,但终究抵不过山主(施主)们的强力控制。

undefined

三、对档案文献的反思

王雪梅教授最后落脚于对文献史料研究的反思,认为解读史料不仅要知其意,更要观其形即关注书写方式问题,从中找出曾经忽视的历史文化信息。提出要从辨别(考订)文本所叙述的故事的真假,转向分析讨论文本的制作(纠纷故事如何被叙述),进而探究其背后的历史原因(民风、习俗、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等等)。此外,王教授还提到研究中对人特别是普通人的关注,既要有“眼光向下”的研究,更要培养“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从研究佛教精英阶层、高僧大德转向对基层社会普通僧众的关照。她认为,这些来自县域乡村的“尘世纠纷”的档案资料,让我们有幸看到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藏的卑微之极(“蚁”“小僧人”)的底层人物(普通寺僧)的生活情状,去发现或者说努力发掘他们的故事,这何尝不是对我们自己作为人作为普通人的致礼。

undefined

最后,王军书记请与会师生和王教授进行交流,对此次报告进行总结,并代表研究生院向王教授致赠“导师讲坛纪念章”。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哲学学院研究生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联系电话:029-88308897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1号

Email:zxxy@nwu.edu.cn

哲学学院地图定位